天津北方网讯:10月25日,由天津市医学会主办,天津市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承办、天津市眼科医院协办的“2025海河眼科国际论坛”圆满落幕。论坛最后一日,海河论坛视光篇以“四‘新’齐放有洞天”为主题,汇聚国内外顶尖专家学者,围绕“南开视光创新突破”与“视光管理体系构建”两大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为眼视光行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追光南开—续航南开视光论坛创新力”议题环节,亚洲眼视光执业管理协会陈家伟教授表示,当前眼视光行业正处于从眼镜产品导向向视光服务模式转型的关键期,唯有深入理解新模式内核及转型条件、精准定位发展方向,通过强化教育培训、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才能推动中国特色视光模式在现有体制下持续完善,构建起多层次、与国际接轨的眼视光服务体系。
儿童近视防控是行业关注的焦点议题,上海复旦大学眼耳鼻喉医院陈志教授表示,传统静态离焦设计在临床应用中存在应答差异和潜在饱和现象,他创新性提出动态光学信号的核心价值——通过STOP KIT技术构建时空相位动态变化的光学刺激体系,可有效避免视觉系统适应性衰减。
针对传统渐变焦镜片验配依赖主观经验、适配成功率偏低的行业痛点,南开大学叶青教授创新性提出基于镜片视点追踪技术的新型验配方案,通过自主研发的集成系统,首次实现对用户真实配戴场景下视线在镜片上落点位置的精准追踪,进而客观量化视觉习惯并精准测量内移量、通道长度等关键参数。
南开大学刘永基教授则从光学机制层面为近视防控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他通过光学建模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分析了三种主流延缓近视进展镜片的光学特性。研究结果暗示对比度调控或许在近视进展延缓中发挥着更关键的作用,为后续防控镜片的研发优化指明了方向。
论坛现场,南开大学段峰教授系统介绍了南开大学在脑机接口与智能康复领域的系列突破性进展,其中团队重点攻关的介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已成功完成全球首例人体试验,帮助偏瘫患者恢复患肢运动功能,标志着该技术正式迈入临床转化新阶段。
在“管理争鸣—探索视光管理新内核”议题环节,天津市眼科医院李丽华教授基于大数据分析,提出了精准化近视管理新模式。她介绍,团队通过对近5万条临床真实数据的深度挖掘,清晰揭示了不同干预手段的实际防控效果:角膜塑形镜在8-12岁低中度近视群体中表现尤为突出。这一研究充分验证了数据驱动决策在优化临床路径、提升医疗服务价值中的核心作用,为建立结果导向的个性化近视管理体系提供了坚实实证支撑,推动近视防控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纵深发展。
针对当前眼视光门诊发展面临的准入门槛低、“重产品轻医疗”等行业痛点,爱尔眼科杨智宽教授构建了全方位的门诊管理框架与发展路径。他提出,建立国际化标准作业程序(SOP)流程。通过打造全生命周期眼健康服务体系、强化循证医学实践、注入人文关怀等举措,确立“青少年近视防控专家+基础眼保健提供者”的专业定位。
南开大学林润辉教授精准把握视光行业“医疗+消费”双重属性,创新性提出多模态客户关系管理体系。突破传统客户关系仅关注消费行为的局限,通过整合诊疗影像、用眼行为数据等多模态信息,构建完整的家庭眼健康图谱。借助AI标签体系实现精准干预,推动服务模式从单一产品销售向终身眼健康管护转型,同时致力于建立行业数据标准、赋能下沉市场,为全民眼健康管理搭建数字化基础设施。
中山大学曾骏文教授结合我国近视防控的严峻形势及医疗资源分布现状,提出以专业视光门诊为核心的新型商业模式。他表示,专业视光门诊需与医院体系形成互补协同,其发展路径应围绕明确医疗属性定位、建立标准化服务体系、推动人才专业化培养三大核心展开,最终实现从单一产品销售向视觉健康全流程服务的价值升级。
天津市眼科医院韩泉洪教授从生态协同角度,提出以“协同·规范·赋能”为核心的视光诊所可持续发展路径。通过构建眼科医院与视光诊所的专业协同机制,实现双向转诊、资源共享及分级诊疗体系落地,确保医疗服务标准统一;依托数智化平台打通患者全生命周期眼健康管理闭环,同时强化合规建设与交叉带教提升基层服务能力;通过临床创新方案共创(如巩膜镜临床应用推广)深化医疗服务价值。这一模式有效整合诊疗与管护资源,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为患者提供一站式眼健康服务新体验。
(津云新闻记者 赵颖妍)









